“聚焦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五: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海洋事业-九游会官方网站登录

 “聚焦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五: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海洋事业-九游会官方网站登录
 
“聚焦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五: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海洋事业
发布人:蔡霞  发布时间:2024-06-27   浏览次数:19

戴小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199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戴小杰既能写出数十篇高质量论文,又能为国家争取很多海洋权益;既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又能为国家海洋渔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既能教书育人,又能身先士卒,不畏风浪,多次出海。近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宣传先进典型、上海市五一奖章获得者、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爱国敬业、履约谈判、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戴小杰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处处以党员模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奋工作,诚恳待人,团结合作,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平凡的工作中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自1999年以来,50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会议、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科学会议、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科学咨询会议等各种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会议,在多边政府间渔业科学问题的协商和谈判中,积极争取中国的海洋权益,确保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谈判如何才能有的放矢,戴小杰强调说,“我们国家要能够在中西太平洋取得捕捞权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数据履约和科学研究”。为此,他首先对中国渔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中国渔业企业的所有家底及数据。其次,掌握了渔业捕捞对象的资源状况。掌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每一种金枪鱼资源状态。第三,他对国际法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际上的公约或者养护管理措施,哪些条款是要限制我们的,哪此不限制,哪些要让我们捕鱼或者有条件捕鱼,哪些区域是禁止的,哪些不禁止。正是做到了这三点,这十几年来我国的远洋渔业权益有了很大提升,从原来的几千吨增加到围网将近十万吨,延绳钓大概有几万吨,共二十几万吨,为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以及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博浪天涯、潜心研究、为祖国海洋事业奉献了青春

他长期工作在海洋渔业领域科研、教学第一线,在近30年的工作中,始终牢记“勤朴忠实”的校训,搏浪天涯,勇立潮头。克服晕船、孤独、无法照顾家人等困难,经常到海上生产第一线进行科学研究。自1989年工作以来,他出海时间累积有5年之久,足迹踏遍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西非、斐济、秘鲁等海域。

回忆起第一次出海,戴小杰娓娓道来,他说,“我第一次出海就是鱿钓,那是在1989年7月21日。由于是第一次出海,我晕船晕的厉害,根本吃不下东西,吐出来的都是黄水,也没有力气干活了。当时就想,以后不搞这个了,有点要打退堂鼓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渔业资源是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深入研究,不能退缩。”

2017年11月,在学校“淞航号”首航的时候,戴小杰主动请缨,担任领队,在海上带领党员和群众克服了大洋作业的艰苦环境,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圆满完成首航的任务。

2019年,50余岁的他再次带队出航,冒着10级风浪,离开瘫痪在床的母亲,到北太平洋为我国远洋渔业开辟了新渔场。

2021年6月,“淞航号”2021年度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航次顺利出航,戴小杰再次请缨担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带领30余名师生共同组成科考队伍,顺利完成110余天的科考任务。

此外,他还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多次作为观察员去公海进行金枪鱼渔业资源调查。1994-1996年是中国金枪鱼渔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戴小杰同志在西非大西洋海域一干就是一千多天,十月不靠港,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工作的区域在西经150°至西经100°的赤道海域。从6月6号出去,到12月18号回来的。他们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度之间,主要探测和捕捞热带金枪鱼,他们摸清了渔场,为中国渔船进行探捕创造了条件。

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师德高尚、桃李满天下

戴小杰尊师爱生,治学严谨,是身边师生的楷模。他诲人不倦,关心学生成长。从教二十余载,他以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育人态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

他在平凡的岗位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对学生在科研中予以激励,在生活中予以关怀。指导学生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江大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是他仍然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7篇。他热爱教学岗位,对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平时周末不休息,寒暑假坚持工作。除了本科生的教学之外,他还承担了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人,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sci等学术平台上发表论文70余篇。

他曾经说过,“我每次参加科学大会的时候,都感觉我们参加的人太少,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才的建设,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怎样加强培养?我认为最好就是派出去学习”。为此,他积极推荐学生到国内外相关企业工作,鼓励、推荐优秀的研究生赴海外学习。从2004年开始,累积派遣50名研究生赴三大洋远洋渔船及国际渔业组织开展实践工作,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网站地图